舊聞補貼... :
法國新小說派先驅作家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二月十八日在諾曼地半島加昂市的醫院辭世,享年85歲。霍格里耶是因心臟疾病住進加昂的醫院,他生前的名作包括:自傳體的
《重現的鏡子》、《橡皮》、《妒》、《窺探者》等。
據霍格里耶的說法,所謂新小說旨在打破傳統以人物和情節為主的舊小說窠臼,為小說創作尋求新的型式。其中《妒》這部小說感動了法國六○年代電影新浪潮運動的大師雷奈,促成兩人合作拍攝新浪潮經典《去年在馬倫巴》的構想。這部電影的劇本就是出自霍格里耶的手筆。
新小說也被稱之為「反傳統小說」,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盛行於法國文學界的一種小說創作思潮,在哲學上則深受弗洛伊德、柏格森以及胡塞爾的影響。雖然嚴格說來「新小說派」的作家們並不承認不是自己是一個創作團體而只是有一種創作傾向,但評論界還是根據其間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理念和特徵,將某些作家歸為「新小說派」。公認的「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霍格里耶、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和瑪格麗特·呂哈斯等。
「新小說派」的基本觀點認為,20世紀以來小說藝術已處於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根源在於傳統小說觀念的束縛,墨守過時的創作方法。因此,他們主張摒棄以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小說的寫作方法,從情節、人物、主題、時間順序等方面進行改革。新小說派同時認為傳統現實小說中慣用的語言也必須徹底改革,因為這些語言由於長期重複使用已變為「陳套」或「僵化」,失去了表達現代人複雜多變的生活的能力。
順道貼一下,英國樂團Blur在To The End當中向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致敬的片段 :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社課] 嚴密監視的列車
Ostre sledované vlaky〈嚴密監視的列車〉導演:伊利‧曼佐(Jirí Menzel)
改編自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小說《沒能準時離站的列車》
車站見習員米羅,有一個十分要好的女友瑪莎,當兩人有進一步的親密關係時,米羅才發現自己有早洩的問題,他傷心欲絕地來到小旅館決定用割腕了結自己的生 命。車站調派員胡比克,是個風流的多情種,經常利用值夜班的空檔,與女人在站長室裡胡搞瞎搞。此時是希特勒第三帝國的末期,胡比克與自殺未遂的米羅密謀, 決定在第二天早上,炸毀將會通過車站的德軍運送軍火的火車……。當時年僅28歲的伊利曼佐以本片揚名國際,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66 年 黑白 79分鐘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入圍
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原聲帶入圍
地點:政大研究307教室。
時間:2008年3月27日星期四晚上七點。
歡迎各位社員及非社員前往觀賞。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英國作家 Arthur Clarke 逝世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社課] 我曾侍侯過英國國王
這生命的軌跡往回呈現在我面前,彷彿與我無關,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彷彿我至今的一生是一部長篇小說,一部別人寫的書,只不過惟獨我擁有打開這本書的鑰匙。 --捷克作家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我曾侍侯過英國國王Obsluhoval jsem anglického krále
導演: 伊利曼佐Jirí Menzel
揚迪特個子雖小、志氣卻很高。他看過揮金如土的有錢人在飯店縱情狂歡;也看過可憐窮人撲倒在門口泥地,死命撥找著人們不小心滾落的銅板。
服務過無數權貴商賈、名門大師和將領統帥的他,雖只是個年輕的飯店服務生,卻立志要成為百萬富豪…。他知道他可以辦得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然後掌握所見、所聞。
懷抱這項認知和壓抑已久的夢想,他離開了第一個工作,轉到一間浮華奢靡的「天堂艷樓」體驗紙醉金迷的生活…;之後他更轉往布拉格最氣派豪華的「巴黎飯店」,一步步接近他的夢想…。
人生百態宛如萬花筒,大戰前後的捷克情勢更是詭譎萬變。然而,侍候過皇帝總統、將相公卿的他,卻能從過往行人的臉部表情,準確預知世界戰爭的情勢;更從車站鏡子裡的驚鴻一瞥,清楚看見了自己的未來…。
捷克導演伊利曼佐再一次成功的將赫拉巴爾的小說成功得改編成電影,畢生翻拍過六部赫拉巴爾的作品,而最新的一部〈我曾侍侯過英國國王〉也可能是導演的封鏡之作。從小人物的觀點去嘲弄整個歷史與人生的荒誕,而在捷克式的黑色幽默之下又流露著對於生命的哲學省思。
捷克金獅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
柏林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地點:政大研究307教室。
時間:2008年3月20日星期四晚上七點。
歡迎各位社員及非社員前往觀賞。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市川崑影展 講座紀錄
片段 1
片段 2
片段 3
片段 4
3/9 號 視聽社市川崑影展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陳儒修、電影學者張昌彥於市川崑講座對談市川崑作品。
由於DV帶拍到一半就沒了,所以大略只拍到緬甸的豎琴部份結束。
片段 2
片段 3
片段 4
3/9 號 視聽社市川崑影展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陳儒修、電影學者張昌彥於市川崑講座對談市川崑作品。
由於DV帶拍到一半就沒了,所以大略只拍到緬甸的豎琴部份結束。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國立政治大學電影社 社產借閱辦法
國立政治大學電影社 社產借閱辦法
一、 欲借閱社產前,請先確定自己是否已經繳該學期社費,社費一學期新台幣兩百元。
二、 借閱程序為
:
A) 在社課前一週內(除社課當天外)向片庫管理人提出借閱申請,請上「社產借閱登記表」網頁留言登記。
B) 社課當天向幹部取片並填寫借閱紀錄,並在「社產出借狀況表」留下紀錄。
C) 幹部於借閱本上負責人處簽章。
三、 社產借閱期限為兩個禮拜,歸還後若無預約者得續借,一次最多借閱二部片。期間內如社團需要該片或書籍不得拒絕歸還。
四、 借閱期限到期,緩衝時間為一週(意指借閱期限到期的一週間為緩衝時間),若緩衝時間結束該週仍未歸還則罰款五十,若逾期歸還兩週罰款一百元,逾期三週以上停權借閱一個月,或以替社團添購DVD影片作為代替。
五、 每學期開放借閱社產的時間為迎新放映至最後一次社課之間。
六、 原則上社產一律在社課時借閱,並在社課時歸還,如有例外視情況而定。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社課] 慾望之翼
而我們,一貫的觀察者,四處觀看,
這麼看著,卻也從來看不出什麼 !
─ 里爾克(Rilke) 《第八首輓詩》(8th Elegy)
慾望之翼(Der Himmel über Berlin)
1987
文‧溫德斯(Wim Wenders)
柏林,二十世紀人類分裂的象徵。漂移在柏林圍牆兩側、圖書館、紀念塔、破敗的廣場的天使們,是溫德斯作為當代心靈的隱喻,溫德斯借用一群只能觀看、四處漫遊,卻無行為能力的天使,遊走在柏林裡每個寂寥、憂愁、無奈的生命周遭,傾聽人們心頭的低語。
有一天...天使厭倦了旁觀...
這麼看著,卻也從來看不出什麼 !
─ 里爾克(Rilke) 《第八首輓詩》(8th Elegy)
慾望之翼(Der Himmel über Berlin)
1987
文‧溫德斯(Wim Wenders)
柏林,二十世紀人類分裂的象徵。漂移在柏林圍牆兩側、圖書館、紀念塔、破敗的廣場的天使們,是溫德斯作為當代心靈的隱喻,溫德斯借用一群只能觀看、四處漫遊,卻無行為能力的天使,遊走在柏林裡每個寂寥、憂愁、無奈的生命周遭,傾聽人們心頭的低語。
有一天...天使厭倦了旁觀...
1987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1989獨立精神獎
時間:3/13 晚上七點
地點:研究大樓307教室
溫德斯黃金時期之代表作,歡迎各位社員及非社員前往觀賞。
相關閱讀:
2008年3月8日 星期六
[影展] 市川崑紀念影展
市川崑紀念影展
…把尋問這種不可解的意義本身變成一種由映像形成的禪問答,而至求道性形而上意念的瞬間…從以說明為目的的影像轉入以追問為目的的影像。但這並不是向觀眾追問,而是向現實本身詢問「你是誰」的影像。
──佐藤忠男(日本映評論家)
如果要用一種透視角度去追悼傷祭市川崑之死…五十年的導演生涯,悖德的、出軌的影像,形式上的越矩與影像文字的鏤刻,從小劇場式、諷刺喜劇、推理情節、人間畸戀到一部部日本文學大作的改編,市川影像中精緻的危險性、唯美與耽戀色彩,不僅代表了一整代日本導演中最純粹的氣質,來回穿梭於小說文本與形式語言。
本影展將回顧市川崑最風起雲湧的一九五○年代晚期經典作。
3/8(六)
10:30
開幕片:《市川崑物語》(2006)
導演:岩井俊二
岩井俊二以實驗性簡約風格、個人化語言回顧市川導演一生。電影著墨導演與編劇夫人和田夏十長年的合作關係,市川崑電影裡充滿生命力的女性們,正是出自夫人筆下,夫妻生活的寫照在作品中也歷歷可見。本片充滿岩井俊二對電影啟蒙導師的感情,回顧市川崑作品的同時,宛如也回顧了近代日本電影史。
13:00《處刑的房間》(1956)
當年曇花一現驚世駭俗的太陽族電影運動經典之作,石原慎太郎原著,川口浩出演浪蕩反叛的戰後年輕人,向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喊出黑色年代的叛逆狂想。「垮掉的一代」思想在日本戰後頹廢派文學的開花結果,虛無主義與悲壯的人生革命相結合,並走向一種伊底帕斯血色神話的憤怒之作。
15:00《緬甸的豎琴》(1956)
1956年威尼斯影展競賽片,獲特別提及、San Giorgio獎市川崑人生顛峰之作,戰後反省太平洋戰爭的龐大鉅作,以驚人的悲傷、荒地、傷痕去撫摸日本士兵的百般痛楚,豎琴的意像流動以及片中偉大的全景式角度,染血戰場的悲愴讓觀眾身陷無止境的亡靈情緒。
3/9(日)
10:30《鍵》(1959)1959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改編自谷崎潤一郎的異色之作。片中角色以面具化的異樣冷感去鋪排一種家庭嫉妒權力戰爭與谷崎文字中的耽戀詭異,特殊的對白方式以及層層愛欲結構的扭曲變形,戀屍癖、偷窺狂;木偶傀儡般沉靜而殘酷的氣質,極其驚人地塑造出一種游離又窒息的人間畸戀。
13:20《炎上》(1958)
改編自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片中用突如其來的驚人蒙太奇完成三島文字流轉中的「屏幕記憶」與重要場景。黑暗、沉默而冉冉發光的影像;極其純粹的詩意口白;以及仲代達矢在這部片裡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頗具野心的龐大形式實驗與文本改造使得本片靈光乍現。
15:10演講:「挑戰各類型和主題的市川崑」
講者:陳儒修(電影學者、政大廣電系副教授)
張昌彥(資深影評人、日本電影學者)
訂閱:
文章 (Atom)